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年专业介绍
作者: 时间:2023-06-26 点击数:10
材料类专业(大类招生)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特色
四、专业核心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五、主要实践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六、学生成果
七、就业方向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203)属于机械类专业,机械类专业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专业,致力于研究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的影响,以及材料成型相关的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成型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是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学科之一。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2006年,2014年获批广西区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6人、具有博士学位 12人,硕士生导师13人。专业依托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广西区重点学科,其中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有电子封装材料和材料加工新技术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和研究体系。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依托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致力于培养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有金相实验、材料性能检测实验室、材料加工成型实验室、CAD/CAM实验室等,材料加工新技术实验室等教学及科研专用实验室,配备光学扫描仪、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焊接、3D打印机等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约30余项。“材料科学基础”和“工程力学”获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具有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机械工程博士点的材料加工博士培养方向,所依托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广西区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成为广西区优势特色专业,也是乐动网页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学科群的核心专业之一,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装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区内一流、教学质量优良的机械类工科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电子电器、汽车等制造行业从事产品及模具的设计、开发、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工作5年左右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工程素养:身心健康,具备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践行守法合规、质量保证、环境保护和安全理念。
目标2:专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运用产品及模具的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测试、机械制造等领域专业知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尤其是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职业能力: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与国际视野,熟悉相关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骨干或主要负责人发挥组织与管理作用。
目标4:发展能力:具备自我提升能力,能够根据工程实践和事业发展需求持续自主学习。
三、专业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为指导思想,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电子信息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科研团队及平台,落实科教协同、产教协同育人理念,以电子电器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科研促专业教学,将实验、实践与专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加强机械设计及制造、材料成型原理及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塑料、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习材料成型过程中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仿真、数字化制造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及进展,使学生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领域复合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面向电子电器、汽车等国家重点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主要理论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传输原理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原理、计算方法与有限元基础、材料成型过程CAE、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材料成型检测技术、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成型控制基础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性能学实验、工程制图实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制图测绘训练、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及广西区专业类比赛项目、专业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等,获得包括全国一等奖在内的各类奖励100余次。对学有余力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教师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本专业与广西、华南地区各大型制造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十多个,与富士康、广东海信科龙模具公司、国家橡胶及橡胶制品质检中心等1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中心与工程技术中心,可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与实践教学的需要。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93%以上,受到区内外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享有良好声誉。就业区域主要分布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就业行业分布于电子电器、机械、汽车等制造业行业和科研院所,每年有约10%左右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托学校与学院电子信息特色,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本科生,2020年获得区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5月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核。本专业所属学科是广西区重点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有电子封装材料和材料加工新技术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建设,本专业现有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及高分子物理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性能等本科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通过整合国家级、校级实验实训优质教学资源和研究室,搭建育人平台,强化实践育人。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从基础实践、工程应用、创新创业等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已形成学术气氛浓厚、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学科及行业地位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本专业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老师13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双师型”教师7名。此外,从企业聘用10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可受到良好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训练,还可参与各个层次的学术科研活动,受到良好的学术科研训练,获得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在高分子材料制备、成型加工和应用的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检测、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及优势
1、专业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于完备的电子信息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检测等平台,培养电子信息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性能检测、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以团队和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广西先进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学院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实验小班及导师制形成专业科教协同教育优势。
四、专业核心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表征与测试、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加工流变学、高分子材料学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高分子加工实验、聚合物反应工艺与工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各个科研团队的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获奖证书代表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电工电子、能源、涂料、粘合剂、纤维、建材、环境、外贸、汽车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86%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支持和研发岗比例如图所示。
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就业率可达96%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著名企业工作,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毕业生主动适应国家、广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广西和珠三角材料工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一、专业概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面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的新增专业,是广西高校中最早设置和已建设成熟的专业。本专业拥有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广西八桂学者团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包括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纳米能源、热电转换、超级电容器、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等。
本专业是教育部 2010 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是适应全球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器件等多学科交叉,以掌握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及其器件基本原理及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具有比传统材料和器件更为优异的性能,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该类材料包括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纳米能源材料、介电储能材料等,其器件包括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纳米能量收集器、超级电容器、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热电制冷器等。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队伍。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企业课题等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奖励5项。本专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用学科交叉、科教协同的理念进行本科生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可受到良好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训练,还可参与各个层次的学术科研活动,受到良好的学术科研训练,获得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现代工具,具备人文、法律、环境、沟通、职业修养和管理学科基础,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新能源材料、器件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管理、市场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有获取工程师的能力,或者成为负责人、主管。
三、专业特色及优势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聚焦于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可胜任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的工程技术人才。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多融合、求创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广西的新能源产业,依托乐动网页版在新能源相关材料、器件上的科研平台、高端人才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教协同式的本科教学。突出光电能量相互转换和电能储存两个前沿与产业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四、专业核心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锂离子电池技术、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学电源设计与工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性能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专业认知实习、机械工程训练、电子工程训练、工程设计训练、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全套的锂离子电池封装测试系统
全套的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系统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大力支持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广西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科教协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即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项目中,与研究生们共同在实验室完成各种科研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能源、环境、外贸、汽车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市场对新能源、新材料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缺乏的专门技术人员。就业地域广泛,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
锂离子手机电池
锂离子电动汽车
太阳能电极板
氢能汽车
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就业率可达96%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著名企业工作,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毕业生主动适应国家、广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广西和珠三角材料工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
一、专业概况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是面向新型光伏技术、发光材料与技术、光电探测材料与技术等领域的2022年教育部新增专业,是广西区首批获批建设专业。本专业拥有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先进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学院、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现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杰青等高层次人才队伍从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包括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光电探测器、传感器等。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特色及优势
四、专业核心课程
五、主要实践课程
专业认知实习、机械工程训练、电子工程训练、工程设计训练、光电材料与器件综合实 验、图案化设计与工艺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主要依托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先进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学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立足广西丰富的铟锡资源、稀土资源和钛白粉资源优势,围绕着稀土功能化光电材料创新及工程化应用、新型高性能光电器件设计制备、面向应用需求的高可靠性光电器件失效分析等研究方向,从材料创新、技术攻关及工程化应用三个维度开展对本科生的以面向技术应用的科研创新与技术攻坚能力的培养,采用科教协同的方式,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企业服务及新产品开发项目中,实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术实践、科研创新及技术攻关能力。同时,大力支持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广西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钻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为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半导体、平板显示、节能减排、通讯、能源、航天和国防等众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国家对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高水平的研发技术人员。就业地域广泛,如珠三角、长三角、广西、湖南、北京、陕西等地区。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