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迅速启动线上线下教学转换,“课”不容缓,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同“屏”战“疫”,确保教育教学进度和质量。
校院协力,保证教学秩序
疫情发生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多次乐动(中国)视频调度会,按照自治区、桂林市统一部署,在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保持教学进度,妥善做好学校教学工作,多措并举推进线上教学工作。教务处按照学校要求出台了《关于疫情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疫情防控期间理论课程考试实施建议》等文件,对本科课程在线教学、理论课程考试等做出了安排。教务处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操作指南,充分利用长江雨课堂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腾讯会议等平台建课及上传教学资源。各教学单位按照学校的工作要求,统筹安排线上教学工作,对授课平台信息、线下线上衔接、教学督导等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精心准备,打造高效课堂
为保障线上教学不受网络等原因影响,使授课过程达到最佳效果,并充分结合课程特点、授课需要,各学院、各教师充分挖掘利用平台的优质资源,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不断探索线上教学模式,总结出了适合自己需要的授课模式,确保线上教学优质高效。
案例1:线上集体照,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絮颖副教授本学期承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这是新开课程,线上课堂存在一定挑战。吴老师认为上好线上课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以情理导入表达思政课的温度,以事理佐证彰显思政课的力度,以学理服人展现思政课的深度。最重要的是在备课中突出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解决学生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和当下热点话题,担当起铸魂育人的重任。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线上课,她坚持每天提前进课堂考勤,分批次开摄像头拍集体照,做到坦诚相见。课中,与学生们积极互动、交流问题;尤其是面对近段时间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注意引导学生做到辩证分析、达成正确认识。面对疫情和严寒天气,师生在线上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努力打造一门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育人课程。
案例2. 配备手写板,精心设计课堂各环节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一门专业课,很多地方需要推理,离不开板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的王宇英老师为此专门配了手写板。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在ppt上书写板书,或者根据学生在消息面板反馈学习情况,临时增加例题,加强推导过程。她精心设计线上课堂教学环节:课前进行线上签到——课中点名、连麦等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课堂十分钟左右开展一次全体回答问题的设计—下课前5-10分钟发布课堂小测验,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也督促同学坚持听课。部分课堂还会发布一些线上实训,让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根据学生投入时间和进度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再辅以个性化指导。采取这些措施后,学生到课率基本都是100%,听课效果都不错。
案例3:生讲生评 增强线上教学互动
“线上软件的屏幕共享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师生线上课堂的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视觉设计》的课堂上,艺术与设计学院班滕腾老师利用腾讯会议软件的屏幕共享功能给学生的课堂实践作品进行实时评讲。“学生将上课实践的作品投放到屏幕共享并讲述设计思路,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老师再进行总结。这样的线上学习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课堂上的互动。虽然隔着屏幕,但是我们的设计思想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迸发出更多创意的火花。”
线上线下结合,开展远程实验
疫情期间,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注意和理论课教学进度相适配,先完成可远程进行的线上实验部分(环境构建、编程、仿真等),通过借助腾讯会议、课堂派、雨课堂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布置实验任务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堂派进行考勤签到,并发布电子作业供学生提交实践结果(作为动手能力成绩评判依据)和实验报告电子档(作为实验报告成绩评判依据),需要使用实验室实验设备的部分待封控解除后回归实验室开展。师生共同克服困难,积极保障实践教学进度和质量。
二级联控,确保教学质量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构建了在线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服务体系。制定《乐动网页版在线教学课堂管理规范》,组建了由校领导、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校院管理人员的队伍,对在线教学工作进行督导,了解掌握线上教学秩序、教学平台运行、教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状态等情况。据统计,11月21-30日,全校585名教师共开出线上课程1133节。听课、巡课覆盖所有学院,确保每位教师的网课,都有质量监督,实现在线教学质量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巡查。
疫情当前,学校教学工作始终坚持OBE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最优组合,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来源: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