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日报
http://gxrb.gxrb.com.cn/html/2022-05/26/content_1846754.htm
徐华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振兴是百年新征程的先导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今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教育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激发教育创新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实现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激发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学校、教师、学生、干部学习工作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和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破立并举,破除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改革走向深入,有效激发教育创新发展活力。
聚焦一个根本,高位部署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抓好观念转变。首先,突出抓好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充分认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思政观为引领,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进一步拓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思路,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抓住三个主体,统筹联动教育评价改革。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抓住教师、学生和干部三大主体。一是要抓住教师评价改革“核心”。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岗位设置与聘用改革、职称评审改革、绩效分配改革等政策,构建起“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教师评价新体系。实施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把德才兼备作为选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破除“五唯”顽疾,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的评价机制,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做好“经师”、成为“人师”。二是要抓住学生评价改革“关键”。把立德树人和一流人才培养成效作为检验的根本标准。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力推进课程形成性评价、学生进步增值评价、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评价,探索建立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要抓住干部评价改革“重点”。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有效创新作为评价目标,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作为评价的重点,把善打改革创新“组合拳”作为评价的总要求,提高干部评价精准度,持续激励广大干部在推进教育创新发展中奋勇争先、干事创业。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激发教育创新发展的推力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速教育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要求。
注重主导与主体结合,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化、参与主体更加大众化。学校应把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重要准则,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开放办学”的一体化治理体系。实施“小机关、大学院”治理模式,学校党政机关发挥办学治校主导作用,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发挥其治校主体作用。推动民主治校,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中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作用,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渠道。
注重水平与能力提升,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进程。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治理理念、工具、手段、机制的全方位系统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依法治校,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拓宽法治视野,落实依法办学治校的制度和措施,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学治校的能力。织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优化机构设置,健全和完善学校各类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提升行政效能,以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优化决策执行落实机制、监督考核工作机制等,提高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便捷化、高效率。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激发教育创新发展的合力
教育对外开放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合作开展关键前沿问题研究,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以及推动校际、城市和国家间交流合作。推进教育对外开放进程,全面提升我国教育影响力、竞争力,是进一步激发教育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路径。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深意所在。配合国家和广西重大战略需求,搭建“政产学研用创”合作新机制,着力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与服务社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构建开放办学的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国家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好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平台,在中外文化融合中发挥作用。结合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巩固和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关系,增强教育服务广西、国家乃至东盟的能力。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既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更是深度的拓展、品质的提升。以平台国际化为关键,全面搭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国际合作平台,依托各优势学科建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联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学生国际化为落脚点,加大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力度,提高在校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管理趋同化,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以教师国际化为助推,加大外籍专家教师的引进交流,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以科技国际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以管理国际化为手段,创新外事教育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作者为乐动网页版校长、研究员)